soontan桑坦

深痛一生,顽乐一生-soontan.info

soontan桑坦

“呲必中国”与社会主流价值观

背景

2014年11月14日,《辽宁日报》发表了题为《大学老师,请不要这样讲中国》的公开信,批评一些高校教师把大学讲台当做情绪宣泄的舞台,把中国当成负面典型的案例库。
2015年1月24日,求是网发文《高校宣传思想工作难在哪里?》,批评一些教师课堂内外大谈背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不断地抹黑中国,触犯意识形态底线。
2015年1月29日,教育部表态,“绝不能让传播西方价值观念的教材进入课堂”。

 

一直以来都有一部分人“呲必中国”,而这几个月舆论矛头正好对向了高校及名师这一影响力颇广的对象,所以问题显得格外突出。

不妨想一下我们自己的生活,是不是也一直认为“月是国外圆”呢?

说是外国怎样,其实大部分人都是通过媒体和名人来了解的,可以说了解面甚窄,既没有在外国生活过,又不能全面了解国外的优缺点,附和着赞同和反对就显得不是那么明智。而且我们是一个含蓄却情绪饱满的民族,常能忍别人所不能忍又通过过度的情绪来表达发泄,这样就难免被舆论利用。有那么一部分公知确实“呲必中国”,但为什么会这样呢?我相信有相当一部分人只是为了哗众取宠,观点不新颖、立论不矛盾,就无法引起别人的注意,自然也就提高不了影响力,求财求权便会困难。当然更多的人是为我们的国家和民族着想的,如果不看到问题,该怎么解决问题呢?这部分学者可能因为种种原因,言路不通,所以只能靠“呲”来期冀得到关注,我想这是应该鼓励的。

再说社会主流价值观和不同的价值观。

“绝不能让传播西方价值观念的教材进入课堂”,我相信,一看到这个标题,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渗透势力、言论自由、焚书坑儒、不教而诛……等等。仔细想想看,似乎和愚民政策一脉相承。还是说说我们的生活,在生活中,年轻一代人总是会标新立异,在社会交往中,每个人都会受到别人的影响,于是观念和对待事情的态度都会改变,好的改变叫做进步,不好的改变叫做堕落,但是,有堕落的存在是不是意味着价值观不同就一定有坏处?或者说这个坏处是源自价值观不同还是源自价值观不同带来的偏见?我认为价值观的多样化和异化都是有益的,对个人、对社会、对民族、对国家,不同的价值观念有助于我们对未来有更多的选择和更广阔的路,有更多的希望难道不好吗?至少不应因噎废食,再符合国情的价值观也会随着时代的改变来改变,当其他价值观不存在时,未来的社会观念该从哪里汲取经验和营养呢?常说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而落叶归根总有一个相同的作用–营养大地。完全相互背离的价值观是不存在的,即使存在也就像加深船的吃水,使其更平稳,至于为何会平稳,可以想想康熙的权谋:打下的江山才稳,割来的不稳。通过主流价值观反过来影响异化的观念,这才是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最好的解决办法吧。

从娃娃抓起的教育?

教育关系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但是这样紧缩的指导意见进入校园好吗?从小到大的教育可以总结为两个字“逢迎”,每一份试卷的分数、每一个表扬、每一个批评、宣传素质教育后的每一个“进步”等等,都可以用“逢迎”这两个字概括。在学校学会逢迎,成为最大的成功,走出校园后又来逢迎这个社会,美其名曰适应能力强……但是,就单单这一个“呲必中国”的社会现象,足以说明社会进步了,逢迎的教育态度也需要改变了,相信这样的指导意见进入各类校园后,会成为下一个gfw、下一个游戏机禁令。

对待社会主流价值观,请相信我们的民族智慧,保持自己的观念态度;请相信为我们服务的党派,保持行为上的一致;请做好改变思想的准备,追求进步和更好的选择。

2 + 3 =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