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七普→智慧城市/元世界→二次元
#静态业务/敏捷团队→智能组合→产品工作
#最近关注
#其他琐碎的想法
补充记录这段时间思考的过程,将来的某一天,看看犯了多少离谱的错误,也看看说了哪些可能正确的废话。
#人口七普→智慧城市/元世界→二次元
上周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公布了,但有些信息仍然需要等待详细数据的公布。对人口结构比例影响最大的年龄段并没有单独公布出来,中国第二次婴儿潮和第三次婴儿潮的人口比例实际影响可能更大,总觉得80、90将迎来滞后退休的年代,而对比现在出生人口看,未来5-15年面临退休的人几乎必定要延迟退休了,而我们的未来也许会永不退休。老年人的线下和线上市场,不需要很多年,马上就会被引爆,工程设计适老化、保健医疗、家居器械、陪护社交等众多产业将不可避免迎来冲刺动力。
人们并没有选择进入大城市,而是被赶进大城市,政策和实际的生产环境将继续加快这个趋势。这样做是有道理的,资源的分配更加残酷,但也避免了出现不可控制的局面,稳定是发展其他可能的一切。城市人口会更多更多,人口规模变大将导致人均公共服务资源减少,应对这种变化,智慧城市也将由试点变为常规建设,用来承载越来越集中的人口。智慧城市密切相关的基本技术已经渗入我们的生活,信息化建设勉强跟上了脚步,下一步便是进行数字化,很多决策由一套经过验证的规则决定,而非由人决定,城市管理和服务更加高效,一旦模式成立,很多需要数字化的城市将可以迅速复制。智慧城市相关的技术和企业可以关注,5G、边缘计算、智能终端、AI、云计算。若无法参与建设的过程,股票基金还是可以瞄几眼的。城市人口集中,消费和娱乐也将进一步升级,大农场主+大商业主的样子仿佛快看到了。
未来在年轻人身上。看了很多行业产品的用户画像,当前构成消费主力的人群年龄都要比想象中还要年轻很多,几乎已经变成了30岁以下的人群,80后已经退出主流消费的主力舞台,有些行业瞄准的群体甚至已经直指00后了。更年轻的人我们是摸不透的,尤其是这些年很多行业爆发式增长,导致从小的生活环境差异很大。最明显的是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影响,80后以及部分90后很多成功的经验是把线下的场景搬到线上,价值在于提高效率、便捷生活,而Z世代本身就是互联网原住民,很多东西他们根本没有线下的概念,线下场景搬到线上体验的规则被打破,所以为他们设计产品和锚定使用逻辑,可能原来的方法并不能适用,只有他们自己来创造和设计才能找到更准的点,连想象的内容都不一样,想做好这个用户群是很难的。技术可以买到,但是文化代沟是完全抹不掉的。更加扁平真实的虚拟社区可能是一个方向,元世界的逻辑可能在这里,毕竟虚拟偶像的经验告诉我们,虚拟的人设是不容易崩塌的,所以作为原住民,无论他们在校园、在工作还是有一天老去,社交社区对这代人的意义可能和对我们是完全不一样的。最近游戏圈中元世界概念站上了投资的风口,其实是存在已久的东西,近期得到关注,也没有技术上实质的更新和突破,大概率是人们看到了更加确定的预期,而FB也开始了元世界产品的尝试,剥离掉游戏的属性,元世界社交也可单独存在,比方soul和uki可能会更接近这样的转变。
另一个相似的文化范畴是二次元,最近看游戏行业的题材走向,二次元用户增长率和被调查用户的渗透率开启了双增的走向,已经打破了次元壁,这个题材看起来还远没有饱和的迹象,市场也没有被现有的产品满足,这也是30岁以上的老人和年轻人最有可能破圈交流的地方。
#静态业务/敏捷团队→智能组合→产品工作
越小的企业,静态业务流程和敏捷工作流程越不容易区分开,这是一个管理的陷阱。静态的业务流程明确所有人的分工,无论人员如何变化,业务流程都是按照既定规则进行,划分责任,明确各个流程环节中的目标,对提高效率很有帮助。敏捷团队从敏捷开发模式中脱胎,敏捷团队绝不意味着可以把团队成员变成招来呼去的模式,敏捷模式使得大家可以更灵活地整理和分配工作内容,实质在于业务内容的划分,而不是对人的划分,每部分内容都应分配相对应的具有完整功能的小团队。反思创业时期公司的失败,业务规模变大,人员扩充后,节奏和方向就越来越不受控制,如果现在时光回朔,可以回去跟8年前的自己一个好的建议,那可能是,完整的业务如果没有进行拆解,就不要把人临时填进去;可以尝试分解业务内容,想办法让团队沟通的成本低于全局管理的成本。
疫情加速了不少新的创作模式的形成,尤其是团队协作。之前自已一篇总结中的说法现在看起来非常片面,错误地把特殊情境的问题带到一般环境中。得益于钉钉、飞书等一众B端管理和协作产品的推广,智能组合式的公司或企业已经可以完成架构重组,高德纳提出的组合式智能架构的雏形已经有了,相信不久的将来,没有完成改组的企业在对比之下效率会显得越来越低。
临时想到了ToB产品的特点和变化。
1、相对于用户使用体验,B端产品更加注重成为一个长效的工具;
2、产品有保密性、安全性的要求,同时符合监管要求的标准化提示;
3、产品面对不同的行业具有明显的行业特征,需要符合各行业内的标准规范;
4、信息结构更加详细完整,可完成更加复杂的功能;
5、设计中牺牲留白,以缩短操作流程,提高效率;
6、更新迭代优先考虑数据要求及行为习惯体验要求;
题外话。之前经常听人吐槽政府的网站,实际之前团队是接触过政府业务的,个人感受非常难做,因为所有的设计和完成都要按照给定的标准去做,比方说比较常见的数据安全的要求和比较不常见的残障人士友好规范,所有的设计和制作都放在这些多年积累下来的标准规范中,真的很难,外包公司也很难跨行业接单,如果不考虑利益输送等其他因素,我愿意相信现在能够呈现出来的应用和服务已经是在框架标准中比较好的了。其实社会观念的进步也许会影响这些标准,比方说最早要求政府服务平台必须在主平台完成不影响色盲及色弱人士的设计,而最近好像没有主平台的要求了,不知道是不是这样,现在可以为不同的人群提供平行的功能服务平台,当歧视不再出现的时候,标准也会变得更加人性化。
2015年前的产品工作:
2021年的产品工作:
原型
这大概是圈内很多人的误解。产品的工作不会卷,因为门槛极低,天花板极高。理论上学过心理学和工业设计的应该非常容易入门,如果看到DAU、LTV、用例、行为场景、631、PBL、SWTO之类的词,眼前已经出现了自己在做什么,应该就已经可以胜任完整的产品工作了,但是想把应用可用变成应用易用,可能会是一个非常漫长的成长过程。
#最近关注
行业
–5G/6G【多媒体流、在线娱乐、精细监控】
–VR/AR【全应用虚拟化适配→产品内容形态,增强数据、游戏方向、VR同步1vs1,1vsN旅游】
–IOT【边缘计算,RPA/AI,应用方向、安全方向和监控方向】
–区块链【WEB3.0,指纹技术邮箱,大波卡】
–全物租赁经济【物权】
产品工作工具升级
–Figma
—teambition
–飞书
–腾讯文档
前段时间听厦门大学的大数据网课,对大数据又有了新的认识,还是之前写过的内容,再次被打脸。之前认为详尽立体的数据是大数据,对大数据的处理纬度变得更多,所以可以得到更加准确的决策信息(X)。机器学习和处理数据的方式几年前就已经不是这样了,机器现在不需要处理和分析数据,而是类似观察和模拟,直观反应演化的结果,预测可能的状态。又一次站在了愚昧的顶峰,总觉得会被社会淘汰,可怕的是,还很有可能仍然在愚昧顶峰的左侧。(达克效应)
#其他琐碎的想法
*艺术家都想独特,却又想被人认同,这是一个矛盾的陷阱
*信息差不仅没有变小,反而变得更大了,信息爆炸的时代,信息的获取、认识、利用都是异常差异化的,所以靠信息差仍然可以获益
*每次想投机取巧都被现实狠狠制裁,深感不能躲避正面的竞争,否则真的留不下什么竞争力,个人如此,公司也如此
*应该喜欢周围有好为人师的人,帮助我们警惕和思考
*上班摸鱼时找点事做,好过虚耗时长,你的知识说不定什么时候就对工作有帮助了,也许能帮助你避免犯终末阵线的错误←_←
*如果把希望寄托他人身上,比方孩子、父母或另一半,你可能已经不会开心了,尤其是孩子,真的能确定口中的为他好不是为自己心安而已吗
*如果讲完一个笑话,需要给听笑话的人解释笑点在哪里,大可不讲,换批能听懂的人可能比换个笑话容易
*以去中心化标榜的币圈被大佬非常自我中心的调戏,很讽刺,还是那个结论:任何考验人性的技术或其他东西,都无法起飞